
感覺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賬,其文學性體現(xiàn)在哪里?

(原創(chuàng))題主說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賬,我覺得不妥。
先看這首詩的全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前兩句,先從漫天紛飛的細雨著手,描寫了在雨中趕路的行人。紛紛的細雨與欲斷魂的行人相互呼應,是實寫。紛紛細雨更加顯得行人凄勵的心情,清明時節(jié),天氣仍然微涼,加上紛紛飛揚的細雨,使得行人難勉顯得"欲斷魂"之感。

在第三句,是一個問句,由"借問"轉筆,于是,轉出了"牧童遙指杏花村”來,是答句。這個答句不是牧童在答,而是"遙指”作答。這句十分高妙!
高妙之處在于牧童并沒有說出前面就是杏花村,而是"遙指”中的"指",不用牧童開言,問者就知道,在濛濛細雨中隱約出現(xiàn)的杏花村。
這首詩的文學性在于從詩中出現(xiàn)了一幅生活中的圖畫:行人在濛濛細雨中,顯現(xiàn)出微冷欲酒,這時遇見一個牧童,行人相問牧童,牧童用手指著前邊隱約看得見的杏花村。這就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道理。
全詩四句,明白如話,淺顯易懂,讀來朗朗上口,故而從唐代流傳至今。
那里有流水賬之感,只是按事情發(fā)生的順序而寫而已。
所以,我沒有讀出流水之感。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清明 杜 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的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直接說明詩人所置身的季節(jié)、時間、天氣等自然變化,用優(yōu)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若隱若現(xiàn)的雨中問路圖,借清明時節(jié)人們悼念已故親人的傳統(tǒng)。清明節(jié),本是家人一起出門掃墓、祭祀祖先、踏青賞春的日子。此時詩人孤身在外,看到別人都是家人一起出門掃墓祭祀,而自己孤身在外,新單影只。蒙蒙細雨直接激發(fā)了詩人飄零異鄉(xiāng)思念親人的內心感情。
但是這首詩絕對不是一般人認為的流水賬,而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小詩,詩句生動形象,意境優(yōu)美,看似平鋪直敘,實則手法樸實,情感真摯。前兩句寫清明節(jié)下起了小雨,特別是后兩句“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更是流傳千古的經典詩句。
作品的文學性是指作者對大量材料進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煉,運用形象的語言技巧、精巧的語句結構, 豐富的情感表達并采用各種文學藝術手法反映社會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
所謂文學性,是指詩人作家內心情、象、意之藝術化的語言表現(xiàn)。
杜牧《清明》一詩的文學性具體體現(xiàn)在作者語言運用的形象性,內心情感描寫的生動性,寫作手法的技巧性,語言表達的靈活性,并運用“情、象、意”三者高度藝術化,使這首詩成為古來經典名詩。

清明時節(jié)民間習俗要在這一天里為死去的親人掃墓。去掃墓時,就不由得讓人想起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人在遠離故鄉(xiāng)祭奠亡魂的路上,又逢細雨綿綿,悲愁之情油然而生。這時的“欲斷魂”便是表現(xiàn)這種精神狀態(tài)的神來之筆,與“雨紛紛”形成了天衣無縫的呼應。
后兩句,筆調一轉,通過牧童活潑俏皮地一指,抹去了詩人心頭的陰云,使全詩氣氛豁然開朗。
這首詩這得清麗可人,語言通俗易懂,意境含蓄優(yōu)美,寫雨中人的憂愁,籠罩著淡淡的情思,又不令人消沉,全詩不事雕琢,清新自然,耐人尋味,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傳誦。

這首詩的意境讓人過目難忘。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古時的人們總是對天空充滿了敬畏。
雨,就是眼淚,是天空的眼淚。
在這片蒼茫的地面上,人類總是顯得那樣的渺小,人活一世,草木一秋,沒有人能逃得過死亡的命運,今天我葬花,何日花葬我?雨紛紛,就是蒼天對于人類生命和情感的軫恤和惻隱。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每到了清明時節(jié),人們總是情不自禁地抬頭望向遠處的天空,看看它有沒有落下雨來,看到雨,就仿佛看到了舊人的淚,人在雨中,雨水打濕臉龐,淚水雨水兩相交融,就仿佛擁抱著親人,仿佛回到了曾經的畫面……
路上行人欲斷魂;
蒼天落淚,行人斷魂。而我,看著行走在路上的蕓蕓眾生,也只不過是懷著同樣心情的一個平凡人,因我斷魂,才能理解行人之斷魂,因我思念,才能體會到他人之思念。我們又有什么不同呢?
行人即我,我即行人。無限懷緬,遙寄哀傷。
借問酒家何處有;
清明雨中,看到了令人斷魂的畫面,何以排解心中的悲傷?
斯人已故,我活在他們的期盼之中,也許,他們再也看不見我在做著什么,但是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永遠活在我的心中,因為我深切地知道,他們曾經來過,來過這個世界,并且,與我同在那一片時光之中。
我需要酒,酒可以讓我的情感毫無保留地釋放,讓我不再害怕因為落淚而被人笑話,酒讓我成為那個最真實的凡人。
我需要酒,我要致敬自己的生命,我要致敬還可以放縱的今天,我還要致敬親人,致敬我們歡笑過的昨天。
牧童遙指杏花村。
我需要酒,但是我不想去打攪那些行色匆匆的路人,生命總是在一代又一代地傳承,這個時候,我看到了牧童——這個年輕的生命,他長大后可能會成和我一樣的人,也可能成為那些路人,但是有什么關系呢?
他告訴了我酒的位置,一個叫杏花村的地方,我們在有限的生命中產生了交集。
哪怕只是匆匆一面。
圖片采自網絡,謝謝原創(chuàng)作者,侵權必刪。

清明這一天,是我們懷念逝者,掃墓祭祀的日子。每當此時,我們便想起了杜牧的《清明》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收童遙指否花村。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語言通俗易懂,清新俊秀,毫無經營造作之痕。但仔細品味,卻又寓意深遠,言外有意。好似美酒佳釀,淳味自在其中。四句詩都寫動,于動中見景見情。\"雨紛紛\"、\"路上行人\"、\"借問\"、\"遙指\",都是動態(tài),作者通過對這些動態(tài)的細致描寫,著意刻畫了環(huán)境氣氛和人物形象。第一句寫\"雨\",用\"清明時節(jié)\"作背景,就別有深意。清明是上墳慟哀的日子,加上陰雨綿綿,倍感凄涼。紛紛細雨往往夾帶著陣陣寒意,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涼境界。第二句寫\"路上行人”孤單焦急的心情,\"欲斷魂\"三字,頓挫有力,文筆傳神,表明這種凄迷紛亂的心情已經到了極點。在此種心境下,”行人\"只想早點找到一個落腳點,去酒家借酒消愁。故三四兩句用行人與牧童一問一答的方式,形象生動地把這種內心焦急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特別第四句一\"遙\"字,更是妙筆生花,似遠似近,可望而不可及,把讀者帶到了一個詩的境界中,給人留下多少聯(lián)想和尋思!\"遙指杏花村\",行人是怎樣的聞訊而喜?后來是否找到了酒家?這些都留給讀者去想象了。

能提出這個問題,也需要一點勇氣。
杜牧的《清明》好在哪兒呢?為什么一千多年來被吟誦不衰,深受大眾喜愛?
《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沒有一個疑難字,沒有引用一個典故,純日?;乃木湓?,讀來卻朗朗上口,優(yōu)美動人又極具感染力……

關于這首詩的內容想必只要認識幾個字的人都會明白,那咱們就從另一個角度來分析。
掃墓是件比較嚴肅的事,所要涉及的東西和事物很多:需要攜帶的祭品、雨具,代步的馬或驢子,走在雨中泥濘路上的行人,路邊不斷變換的景物,還有祭拜者沉重的心情,和被祭拜者的關系以及被祭拜者的姓名生平等等。
可以入筆的東西很多很多,可作者卻匠心獨運,于這些紛紛事件中只擷取了這四件,形成了獨特的表達: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組成了一首千古絕唱。
看似信手拈來,實則精心錘煉。

不由得響起了李白的詩歌: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還有: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和杜牧的《清明》比起來,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國維說: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辭脫口而出,無矯揉妝束之感,以其所見者真,所知者深也。

大家經典之作,妙筆天然,渾然天成,沒有絲毫斧鑿和雕琢的痕跡,看似平常卻絕非隨意;流傳千古至今無人超越。功力之非凡,非平常詩人可比。它的文學性,它的文學價值,它對后世的影響,自是不言而喻了。
欣賞優(yōu)秀的唐詩宋詞,也是需要一點時間磨練的,年齡和閱歷,不斷學習,提高文學修養(yǎng),達到一個全新的境界。
正如王國維提出的人生三境界一樣:
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妙處,自在不言中。

第一個把女人比做花兒的是天才!
那么,第一本“詩歌流水賬”豈不也值得我們挑一下大拇指?
創(chuàng)作詩詞,有幾個領域極為難得,一般人不敢嘚瑟。
其一是快樂,快樂的詩實在是太難寫,哪怕是寫出來,讀者也不會傻呵呵地陪著你笑。
其二是仙氣,哪怕是隱藏掉作者名字,一看就知道詩成之時,鬼神皆避,仙魔弗及。換做常人,終其一生也未必能整出兩首來。
其三就是情趣,這種情趣不是才子佳人的藉斷絲連,而是生活中在無數(shù)小事中透露出來閑適,要命的是還不能羅列什么琴棋書畫,詩詞曲賦??梢源騻€粗俗的比方,人家拉屎的POSE都充滿著畫面美。或者說當你愛上一個人,這個人哪怕在睡覺時磨牙打呼嚕放屁,在你的耳里也如天籟一般。
以俗為雅,才叫本事!
這首《清明》的關鍵之處在于第二句“路上行人欲斷魂”,這個路應當是掃墓或出行,不論是哪一種,遇到紛紛的雨心情總歸不大舒坦。但是我們的杜公子卻不盡然,心情舒暢,在這樣的節(jié)日這樣的天氣里還想著去喝點小酒。
按套路來說,這第三句第四句為了表現(xiàn)詩人的雅趣,怎么著也用羅陳一些蘭花,梅花,桃花,小橋,流水,美人,翠袖,青衫,竹杖,長劍,驛路,甚至是曲徑,落花之類的爛梗。
然而作者沒有,只是摘取了最日常的問路行為同樣達到了這種巧妙的目的,而且在一問一答,一近一遠,一俗一雅,一陌生一熟悉,充滿著動態(tài)描寫和空間感,不僅有距離,有情節(jié),有意態(tài),有沖突,還有一種張力。
最致命的是,作者實現(xiàn)這種張力的途徑渾然天成,毫無雕琢之感。
杜牧的《山行》也是這種詩歌的典范之作,還有那一首賈島的《尋隱者不遇》同樣是可遇不可求的“流水賬”。
流水賬級別的詩人,非大詩人寫不出來的!


如果杜牧的《清明》是流水賬,那怎么會流傳至今呢?其實,華麗的辭藻雖優(yōu)美卻不一定真實!
首先,我們來欣賞《天凈沙·秋思》
天凈沙·秋思
(元) · 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釋義:黃昏的時候,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fā)出的哀鳴不討人洗好。小橋下河水嘩嘩流淌,小橋邊都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從西邊落下,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訴說著孤獨與凄涼。
看似是景物的簡單堆砌,但它以景托情,寓情于景,于此之中抒發(fā)一種凄苦的意境。
探究《清明》蘊含的文學性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詩句解釋:江南的清明節(jié)那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的行人猶如落魄斷魂似的。
詢問哪里可以買到酒呢?牧童笑而不答,只是指了指遙遠的杏花深處的村莊。
“紛紛”兩個字既描寫了此時細雨的狀態(tài),同時又勾勒了每個人的心情其實是不一樣的:既有心情愉悅的,也有憂愁的,也有著急的……
“欲斷魂”三個字形象地寫出了雨中行人的神情:猶如魂飛魄散一般!
“遙指”既指明目的地的遙遠,同時也烘托了心愿沒有達成的失落。
真摯的情感從來都不是靠華麗的辭藻堆砌出來的,在樸素的語言中往往流露的才是真情實意!
這首樸素的《清明》用樸素的文字表達了豐富的情感,從而廣為流傳!

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歌,歷經千年,常讀常新,是每年清明節(jié)吟誦的最佳詩詞,沒有之一。而題主之所以認為這首詩歌更像在記錄流水賬,恰恰說明了詩歌的通俗性,體現(xiàn)了作者很高的文學素養(yǎng)和簡約的創(chuàng)作理念,讓人們每每讀起來,都會在腦海里浮現(xiàn)出一幅清晰的圖景,讀罷又覺得余味未盡,魅力無窮?!肚迕鳌啡妰热?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街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清明節(jié)的時候下雨了,路上的行人卻熙熙攘攘,沒有間斷。我走在路上,看著這種情景,問路上的小孩哪里有賣酒的?小孩不作言語,用手指向杏花村。整首詩意梳理下來,就能發(fā)現(xiàn)詩人對該詩的意象、語言、結構把握得游刃有余。
立象盡意:以言寓象,得意忘言
早在魏晉南北朝,許多玄學家就將“言”、“意”、“象”三者之間的關系闡釋出深刻的見解,這一時期的文論家認為,寫詩需要用“象”來寄寓“意”,而“言”是來呈現(xiàn)“象”的。發(fā)展至唐朝,詩人多將“意象”作為衡量詩歌精湛的尺度,他們認為作者需要由感興而成方能構成真正的意象。而杜牧的《清明》正是遵守了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手法。
首句即點明詩歌創(chuàng)作的時間背景——清明時節(jié)。瞬間奠定了全詩的情感基調,悲傷。因為這一天非常重要,人們多去掃墓、祭祖,所以,許多人都會趕回家鄉(xiāng)團圓。而杜牧此時卻身處他鄉(xiāng),看到這么多人在路上來來往往,內心難免會愁緒滿滿,“斷魂”二字恰好體現(xiàn)了這霧蒙蒙的春雨紛紛縹緲,就像這不絕斷的行人。簡短兩句,就用一景一情、情景交融的創(chuàng)作筆法,互相生發(fā)出一股凄迷紛亂的境況,深深地撩撥著讀者的心弦,這正體現(xiàn)了杜牧對言意的準確把握。
如果說,三四句布好了場景,只等著表演的人出場了,可杜牧筆尖一轉,竟然將演員們都罷免了,只剩下他自己,欲尋酒家,喝酒消愁。詩人這般行為,更是讓讀者心疼了?!敖鑶柧萍液翁帉ぁ币痪洌求w現(xiàn)了詩人心中對團圓的想象、對親人的思念、對未來的期盼,絲絲心緒交雜在一起,只需要一個“酒”字來化解內心的愁緒?!澳镣b指杏花村”中的孩童沒有說話,只是用手指了指,這番意境將童真的孩子,在濃郁的節(jié)日氛圍中的神色概括的飽滿形象。往日的孩子應該在路上嬉鬧,可清明節(jié)的孩子竟然也暗自傷心起來了,無言有行,更見其味兒,戛然而止,余味無窮。
絕句的篇幅都比較短,要想在有限的篇幅內打動讀者,并且形成“幅短神遙”的藝術魅力,關鍵在于對意象的把握。杜牧的這首詩開篇就氤氳了清明節(jié)的景別,全然未寫清明時節(jié),掃墓祭祖的行為,卻讓讀者禁不住幻想到這一幕,如此心中有感而生出的意象,是作者極具獨特的文學創(chuàng)作筆法了。
不務綺麗:平凡的語言中,藏有綿密的情感
中唐詩歌高潮到了唐穆宗長慶時期,情感逐漸低落。長慶以后,隨著唐王朝危機的進一步加深,士人的心態(tài)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一時期的詩歌,為了適應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擺脫了盛唐綺靡的詩歌特點,而來時主張以平淡的語言,透露濃厚的情感。杜牧作為這類詩歌題材的代表,他曾多次表露個人的創(chuàng)作主張:
凡為文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彩章句為之兵衛(wèi)?!洞鹎f充書》
某苦心為詩,本求高絕,不務奇麗?!东I詩啟》
杜牧本人不滿于唐朝柔靡的詩風,主張內容充實,語言平淡,明麗疏朗地表達作者的政治抱負和開闊心胸,這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主張指引他創(chuàng)作的筆法。而在《清明》這首詩中,語言極其淡雅,四句平鋪下來,沒有引用典故,也沒有寄寓抑郁不平之氣,展示仕途坎坷之苦,有的只是清新生動的語言,勾勒出一幅淡淡的景別,看似簡單,卻又余韻邈然。
這種不事雕琢的筆法,本身就是詩歌文學性的表現(xiàn)。詩歌自產生、發(fā)展以來,一直強調“詩言志”的政治功能,偶爾有詩人創(chuàng)作一些自然風景的絕句,依然會被讀者解析為“政治失意”而帶來的情感迸發(fā)。這種“詩須有為而作”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一直影響著士人對詩歌的表達方式,而杜牧正是拋卻了這種縱橫議論、匡濟天下的壯志,開始關注個人心緒的表達,關注底層百姓的生活方式,才敢于用平淡的語言凸顯纏綿的情思。
結構回環(huán):層層遞進,疊沓深入
《清明》詩的章法結構十分自然貼切,仔細研磨,又十分講究。全詩按照時間順序展現(xiàn)事物的發(fā)展情性,首句交代時間、天氣、場景,是“起”;次句寫詩人心境,“斷魂”二字是“承”;第三句中“借尋酒”來澆愁,是為“轉”;末句的“遙指”與“杏花”相呼應,符合江南“杏花春雨江南”的美景之狀,遙相呼應首句的“雨”,是為“合”。這種起承轉合的作詩規(guī)則,完全符合文學創(chuàng)作的格律。正如劉勰在《文心雕龍·章句》中寫道:
啟行之辭, 逆萌中篇之意;絕筆之言, 追媵前句之旨:故能外文綺交, 內義脈注, 跗萼相銜, 首尾一體。
作者將時令、情境營造出來之后,將自己視為萬千百姓中的行人,以平視的眼光湮官吏的階級,從一個平民視角寫自己“因清明而生愁,因解愁而思酒,因思酒而尋店,因尋店而問牧童”,這種層層遞進的創(chuàng)作手法,將因果關系闡述的十分嚴密,又句句鋪墊,形成一種首尾呼應的圓融景象,具有獨特的審美價值。
比起詩人描寫生者對已故親友的痛哭流涕,這種建構清明節(jié)的人物群像更具有說服力和震撼力,杜牧詩逼真再現(xiàn)了特定節(jié)日中的風俗民情、社會文化,全詩未見一個“悲”字,卻用悲傷的基調籠罩了全詩,堪稱清明節(jié)悼懷亡靈的千古絕唱。
結語
一首28字的《清明》七絕,像一幅樸實的生活畫卷徐徐展開,竟對一代一代的后人產生了深遠影響,這應該是杜牧不能想象的景觀罷。杜牧拋卻華美的文風,以獨特的意象和情感率先占據(jù)了人們對清明節(jié)的認知,或悲痛或懷念,多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構成了貼近民俗的“行人欲斷魂”景象,又借助平易近人、淺俗曉暢的語言,打破了士族與平民之間的語言壁壘,貼近百姓生活,引得婦孺皆知的傳唱氛圍,使人讀來,滿口生香中流露著淡淡的愁思,散發(fā)了永恒的魅力!
作者:蔡小記
參考文獻:李金坤:《清明》絕唱千秋新——杜牧《清明》詩情思與藝術魅力審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p>
這首詩描寫了這樣的情景:在一個下著濛濛春雨的清明時節(jié)的一天里,可能臨近中午,出門在外的路人仍行走在路上,又累又渴,無精打采,很想找個酒館來吃上酒菜并解乏。恰好遇到一個正在放牛的小孩,這個行路人便有禮貌地問他哪里有酒館,這小孩指著遠處告訴他,那里的杏花村有酒館。
從形式上說,此詩具有音律美。在唐代,“紛”“魂”“村”發(fā)音的韻母應該是相同的,也就是押韻,如此讀起來,很順口。
從蘊含的人文情感上說,此詩體現(xiàn)了人間有味是清歡。對于經歷過悲歡離合的人來說,更能從平常生活中體味到幸福的滋味。這首詩描寫了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們熟悉的平常情景,帶著人間煙火味。告訴我們,在路途疲乏時能吃上酒菜,也是讓人滿足的事,這就是幸福。

感覺是在記流水賬,這就是你自己的問題,而不是詩人的問題。
首先,你有沒有體會出詩人在詩中,所描繪出的那種場景與氣氛呢?
你有沒有品味出,這個氣氛中所蘊含著的意境呢?
下雨呢,把人們都淋壞了。
想找一處酒家,喝點酒暖暖身子。
牧童指著遠處說,那里有一處“杏花村”酒家。
嗬,這個“杏花村”的名字取得好啊,一下子讓人忘記了寒冷,而看到了杏花。
酒未喝,身子先暖了。
快去!快去!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看起來在寫清明節(jié)祭祖路上的一番悲涼景象。借景抒情表達了作者,祭祖時的心情。對親人對祖先的無限哀思。又柳暗花明稍稍放松的心情。實則也是這么表現(xiàn)的。
這首詩之所以為后世廣為流傳。是因為詩里有幾個物象用的恰到好處。清明節(jié),雨紛紛,行人,欲斷魂,酒家,牧童,杏花村。這些物象被大眾通常所理解為憂思,凄涼,哀傷的象征。正因為這些物象被大眾普遍所理解,所以這首詩才顯得通俗易懂,入情入理,廣為后世流傳,甚為有名。
那個時候的人們跟現(xiàn)在的人們認知不同。那個時候的人們思想普遍比較樸素。實用的,接地氣的,能表達自己感情思想的才是好的。所以理解的出發(fā)點不同認知層次也就不同。
當下人們所說的流水賬,就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都會給讀者一個交代,讓人一眼看過去,沒有深刻的哲理,也不用花多的時間去深刻思考。簡單的問題簡單化。如果用流水賬的思路來看待這首詩。而詩中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經過,結果也都有所交代。而且文字內容通俗易懂,讀起來毫不費力,所以就給人一種記流水賬的感覺,但事實上并非如此。這是一種淺顯的理解。或者說站的角度不同,所以就沒有對錯之分。
其實作者寫這首詩想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想記錄一下,當時的心情和所見所聞。但是不同心情的人讀起這首詩來也產生了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韻味。傷心的人讀這首詩,覺得它是一首凄涼無比對親人無限哀思的一首詩。感情豐富的人,讀這首詩,覺得這首詩,寫的雖然凄冷但意境很美,物象的運用也很應景。情感的表達也恰到好處。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人讀起這首詩來就覺得他平淡無奇,毫無亮點。
所以任何答案和理解都是有道理的,因為每個人理解的出發(fā)點是不一樣的。這跟每個人認識事物的層次和邏輯都是有關系的。
謝謝平臺,我回答完畢。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對“流水賬”的解釋是“比喻不加分析地羅列現(xiàn)象的敘述或記載”。依照這個解釋,《清明》是不是“流水賬”似的作品呢?我們不認為是這樣?!肚迕鳌肥且皇转毦呓承牡膶懗隽酥袊似毡樾木车臄⑹率闱樵?。下面分述之。
一、《清明》不是“不加分析地羅列現(xiàn)象”,而是匠心獨具。
本詩主要寫清明節(jié)的所見所感,一天的時間跨度也比較長,可以說能夠寫入詩歌的場景在理論上是很多的。但此詩在寫作上有幾個方面獨具匠心。
形式上的匠心。
此詩形式上“起承轉合”,圓轉而巧妙。以“雨紛紛”凄涼而又低迷的氣氛“起”,后面又以黯然銷魂的行人“承”,此后又為擺脫這樣的心境而以“借問酒家何處有”而“轉”,最后“合”以“遙指杏花村”,以行人的希望貌似得到著落而作結,言有盡而意無窮。
形式上的“起承轉合”與杜牧的另一名作《泊秦淮》神似。兩詩第一句都以環(huán)境描寫作“起”,都為情感的抒發(fā)來渲染氣氛。兩詩的第二句都“承”以人物的出場。最后兩句都以戲劇性的畫面“轉合”,從而將詩人的感情得以抒發(fā)。兩詩續(xù)都同樣言有盡而意無窮。
意境上的匠心。
作者精心選取了清明時節(jié)的“雨”“路人”“牧童”等意象,營造了一個凄迷紛亂的意境。在清明這天,春雨紛紛,甚至還伴著絲絲寒意,交織了一幅迷茫而又凄婉的自然環(huán)境。路上人來人往,但都帶有哀容,在雨紛紛的環(huán)境中,行人的哀愁因為環(huán)境的烘托更加濃重。欲借酒澆愁,于是乎,春雨凄清中欲求一酒館,問酒館何處的借問聲打破沉寂,但這樣沉寂的環(huán)境并沒有一句借問而被長久改變,牧童無言,僅“遙指杏花村”,短暫的沉寂終究又回到原點,又回到冷寂凄清的氛圍之中。這樣的氛圍分明是行人心情的寫照。
形象上的匠心。
作者塑造了一位黯然銷魂的“清明時節(jié)哀思深”的行人形象。這位行人甚至還包括作者自己。在這雨紛紛的清明時節(jié),路人春衫盡濕而又肝腸寸斷。在這樣的特殊時節(jié),行人可能會想起過往的很多親人和故事。然而此刻能面對的或許只有一堆黃土。春雨無言,春草無聲,但見滿臉哀愁但又難以開口。故而欲借酒澆愁,但酒入愁腸,也只能化作了行人的相思淚吧。
敘事上的匠心。
本詩第一句用環(huán)境渲染氛圍為事情的發(fā)展以及抒情主人公的登場創(chuàng)造條件。第二句聚焦在路上眾多景象中的行人之上,“欲斷魂”三字寫出了他們的精神狀態(tài),也呼應了清明節(jié)這特殊的日子。下一個典型動作情境是“借問”,目的是在“欲斷魂”的哀愁中尋求酒的解脫,但牧童好像也無心回答,只“遙指”而已。敘事于此便戛然而止,沒再講述行人如何到杏花村,又如何飲酒,又飲了多少酒等。很明顯,這沒有如“流水賬”一般不分主次地鋪排下去,而是精心選取典型事件及場景進行描述,而又適可而止,給讀者留下了足夠的想象空間,讓詩有了“言有盡而意無窮”之妙。
二、寫出了中國人普遍心境的敘事抒情詩
本詩和王維的“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一樣寫出了中國人的普遍心境,一首生發(fā)于清明節(jié),一個生發(fā)于重陽節(jié)。都在重要的節(jié)日寫出了特殊的感情和趨同的心境。本詩是也一首敘事抒情詩,或者稱作即事抒情詩。這樣的詩作將敘事與抒情相結合,又必須局限于有限的篇幅字數(shù)之內。所以“流水賬”式的敘事是寫不好這樣的詩作的。要寫好這樣的詩作除了有高超的寫作素養(yǎng),還需要有巧妙的視角抓取部分典型而又動人的鏡頭,再融以凝煉的語言?!肚迕鳌肪褪瞧渲械拇?。除此之外,如岑參的《逢入京使》選取的是想讓偶遇的入京使帶信回家但又沒紙筆,只好捎回家“平安”二字這樣的場景。寥寥二十八字將作者的經歷以及思鄉(xiāng)的感情全部寫了出來。又如李白《靜夜思》僅二十個字,將自己深夜無眠、獨自看月、黯然思鄉(xiāng)的場景描繪了出來,簡潔又傳神,細膩又生動。上述幾首詩中,所敘事件都獨具匠心而又凝煉生動,同時感情真摯深刻,皆為敘事抒情詩中的代表作。
小結
杜牧的《清明》一詩絕不是“流水賬”似的敘事。相反,此詩是一首獨具匠心的有真摯感情的敘事抒情詩。我們也有理由相信過去、現(xiàn)在、將來都會在詩歌史上大放光彩。

多愁善感,借酒消愁
安撫思念親人的情緒

杜牧的《清明》用二十八個字給我們展現(xiàn)了這樣的畫面:細雨蒙蒙的清明節(jié)人們在祭奠逝去親人的路上。凄悲的肝腸寸斷。詩人問牧童哪里有賣酒的,牧童指著遠遠的杏花村。這是一個帶著維美的傷感畫面。如果現(xiàn)代人描寫這個場景最少也得百十個字吧。
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惜字如金。
- 下一篇:小腿抽筋是什么原因?
- 上一篇:為什么首都不定在南京?
